“医药新势力”“囚徒困境”之下,40家创新药企借力加速布局

竞标保“量”但难以提“价”,不竞标的话,能否维持现有市场份额都未可知。而走出困境的方式,就是避免竞争,再往前推演,留给药企的似乎只有抓紧作为“第一生产力”的创新了。

医药的巨大存量市场,常常使得药企间的合作备受关注,而近日绿叶制药与阿斯利康中国达成血脂康胶囊产品授权协议,也成了“跨国药企首次和中国药企达成一致,在华合作推广由中国药企自主研发的创新药”的样板。

不过,被外界号称“强强合作”的同时,也有业内人士不无忧虑地指出,阿斯利康中国“非常积极”的举动除了借助绿叶制药丰富其心血管领域产品线之外,另一部分的原因可能也包括“囚徒困境”下的应对之策。

去年年底,国家医保局组织的“4+7”城市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拟中选结果公布,31个品种中,有25个拟中选,成功率为81%。值得注意的是,阿斯利康的瑞舒伐他汀并未中标,反倒是京新药业仿制药取而代之。

“阿斯利康的瑞舒,原来价格日费用大概5元,血脂康的日费用也是5元。带量采购后,京新的瑞舒日费用不到一块钱,可能占60-70%的市场。阿斯利康可能出于这方面的考虑,避开降价的压力。”业内人士分析称,此次带量采购实施后的一年里,京新药业市场份额将有一个暴发式的增长。

但从“以价换量”的逻辑说,随着价格的大幅下降,京新药业可能也并不会增加多少利润。反之,跳出“带量采购”的药企,也会面临市场份额的快速丢失,加之营销人员的开支,自身利润也许会下滑得更快。业内人士将这一局面比作“囚徒困境”,而走出困境的方式就是避免竞争,再往前推演,留给药企的就只有创新了。

五方面政策,推动“创新药战略”转型

如果说“带量采购”让药企“腹背受敌”,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,那么与此对应,2015-2017年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则推动药企向“创新药战略”转型。2015年以来,国务院、卫计委、食药监局、发改委等多个国家级部门密集发布医药研发相关政策。总体来看,政策主要从临床试验数据核查、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、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、鼓励优质创新药品与国际接轨、配套政策提质量促创新等五个方向,推进以创索尼为核心的医药研发进程。

细分而言,临床试验数据核查的“风暴”起始于2015年7月,此次核查中,超过七成的申报药物被撤回,正式拉开新药研发的改革序幕。亿欧智库在《2018中国医药研发创新研究报告》中,曾对CFDA关于临床试验数据核查的相关政策进行过不完全梳理,可以看出,自此次核查“风暴”以后,药企将更加注重临床试验的品质。

加快创新药审评审批方面,2017年10月印发的《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》,被认为是“建国以来医药行业的最重大政策”,可见其对于激发新药研发活力的巨大作用。据亿欧智库的不完全统计,2016-2017年,已先后有23批近300个药品注册申请进入优先审评程序。

关于医药产业提质量、促创新的配套政策内容,则主要包括对国产新药注册费用的提升、化学药品注册分类的修订,以及发布过度重复药品的提示信息,以规范药企研发价值导向等方面。

除上述的系列政策之外,药品注册制度从“捆绑制”向“MAN”制度的变革,将药品上市许可和生产许可分离管理,有助于研发者获得和集中资金、技术和人力进行持续研究和新药研发;2017年CFDA正式加入ICH(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),通过与国际接轨,促进药品研发竞争力的持续提升。

四类细分新药,40家创新药企加速布局

医药产业链的重塑,内生动力来自医药创新;而医药创新的表现,又以新药研发为最。作为聚焦新政策、新科技、新理念的科技与产业创新服务平台,亿欧大健康尤其关注传统医药产业的赋能与升级。

几乎可以说是业界共识,医药产业过去粗放式发展的红利期已基本结束,创新驱动的“产品为王”时代即将到来,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趋势。可喜的是,国产新药逐渐在各个领域实现突破,新政策与新技术的累积,让2018年医药产业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。

2018年6月,首个由国内药企开发的原研抗丙肝创新药获批上市;同年7月,首个国产长效抗艾滋病新药也获批上市,实现“零突破”。肿瘤药物方面,2018年底,在一个月内先后有两款国产PD-1抗体药物获批上市,更是加速了国内抗肿瘤药物市场的重塑。

PD-1抗体的原理,是通过作用于人体的免疫系统,激活人体免疫力来对抗癌细胞。从细分领域来说,PD-1抗体属于抗体新药。近些年,我国创新抗体药申报数量和申报企业数量呈井喷式增长,但企业体量与分布仍然呈现小而散的现状。

上表40家新药研发企业中,从事抗体新药研发的公司有18家。宏观来看,《中国创新药产业发展白皮书(2018)》的显示,我国创新抗体类药品申报的适应症超60%的集中于抗肿瘤领域,显著高于全球和美国。不过,国内化学新药方面的成就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。

根据华夏基石的统计,2002年至今,国内共有21个1.1类化学创新药批准上市,而美国在2007-2017年期间,相应的获批数量多达266个。但变化也在逐渐发生,国内获批化学新药以me-too仿创为主,后期me-better、best-in-class和first-in-class逐渐增多。与此同时,包括恒瑞医药在内的部分企业,已经开启新化学药国际化的步伐。

除了抗体新药外,生物新药的另一个分类是细胞新药,代表企业包括恒润达生、优卡迪、科济生物等。总体来看,细胞新药发展很快,美国已有2款治疗白血病的CAR-T产品上市,全球有10多个干细胞产品上市,随着治疗理念和技术的进步,国内这一领域也有望迎来新高潮。

按照注册分类的方式,与化学药、生物药(包括抗体新药、细胞新药等)并举是中药。2007年版的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》将中药注册分别为9类,其中有6类归属于新药,分别是:

1、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、动物、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份及其制剂;

2、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;

3、新的中药材代用品;

4、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;

5、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、动物、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部位及其制剂;

6、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、天然药物复方制剂(中药复方制剂、天然药物复方制剂以及中药、天然药物和化学药品组成的复方制剂)。

以研发投入为标准,中药的排名靠前的企业包括天士力、康缘药业、白云山医药、华润三九等,其中前三者中药新药研发管线和产品结构较为丰富,在新药之间也逐渐形成自身的竞争力。

【医药新势力】系列专访与选题报道

“医改”迈入深水区,医药领域也迎来新的变量,产业格局正被重塑。亿欧大健康频道策划了【医药新势力】系列专访和选题报道,聚焦新药研发、医药流通与零售等细分领域,捕捉那些新机遇下的颠覆和变革。

如果您有合适的企业推荐,请联系亿欧大健康频道负责人郭铭梓(微信:Lelion8742390)。


随着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的发布和医改政策纵深发展,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也正迎来一个新的升级阶段,即是从“规模”向“价值”的变革。医疗产业与新技术逐渐融合,单纯“走量”的医疗项目不再是投资首选,大量“伪需求”将在消费者“用脚投票”下出局……如何能够转危为安,借力打力,最终在资本寒冬后的2019脱颖而出?

2019年7月25日-27日,亿欧大健康将主办“GIIS 2019第四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”,峰会以“雁栖健谈——从【规模】到【价值】的医疗变革”为主题,围绕医疗大数据、医药创新、非公医疗和科技医疗四大细分领域的市场环境、投资热点和产业变革等话题展开探讨。与此同时,亿欧大健康将会在3月-4月陆续举办:医药创新产业沙龙(3月22日)、医疗大数据产业沙龙(3月29日)、非公医疗产业沙龙(4月26日)、科技医疗产业沙龙(4月19日)。欢迎大家关注!

活动报名链接:https://www.iyiou.com/post/ad/id/785